造价行业现状:建设咨询施工三方都无奈

03 清单到 08 清单再到 24 清单,行业规范在进步,但有些深层次的矛盾似乎愈发尖锐。最近参与的一个 EPC 项目结算,施工方和咨询方从春节吵到现在,核心还是那些老问题:审核标准的把握、费用风险的分担、责任边界的界定等等。

 

建设单位的无奈:

建设单位对造价咨询成果质量的不满,主要集中在 "准确性差" 和 "偏离实际" 两个方面。咨询单位编制的招标控制价与实际施工成本偏差达 23%,其中钢结构工程更是偏差 35%,直接导致后期大量变更签证。深入分析发现,问题出在三个方面:一是咨询人员套用定额时未考虑项目特殊性;二是材料价格采用过时信息;三是未进行现场踏勘就盲目组价。更令人担忧的是 "成果文件形式化" 倾向。很多咨询报告看似规范,实则数据来源不明、计算过程缺失。

 

建设单位普遍反映咨询服务效率难以满足项目需求。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咨询单位的 "草台班子" 模式 —— 接到项目后临时拼凑团队,项目结束即解散。某 EPC 项目团队半年内更换了 5 任负责人,每个负责人都要重新熟悉情况,严重影响工作连续性。更有甚者,部分咨询工程师 "远程办公",从未到过施工现场,仅凭图纸和施工方报送资料就出具审核意见,这种 "纸上谈兵" 怎能保证质量?

 

个别造价咨询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是建设单位最深的顾虑。更普遍的是 "选择性执法" 现象 —— 对关系好的施工方宽松审核,对无关系的则从严核减。某市政集团项目负责人坦言:"现在找咨询单位,首先看‘关系’硬不硬,其次才看专业能力。" 这种行业潜规则,让正直的造价工程师无所适从,也让建设单位对咨询成果的公正性充满疑虑。

 

 

咨询单位的无奈:

咨询行业的价格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十年前行业普遍收费标准是工程造价的 0.5‰-1‰,现在很多项目被压到 0.1‰甚至更低。我认识的一家中型咨询公司,为承接一个 3 亿的房建项目,报价仅 3 万元,连基本人工成本都覆盖不了。这种 "自杀式报价" 背后,是行业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的现实。

 

企业为留住人才,不得不采取 "暂扣提成" 的无奈之举 —— 某公司规定 "项目提成的 40% 作为质量保证金,分 3 年发放"。即便如此,核心团队的年流失率仍高达 30%。我带过的 5 个徒弟,现在只剩 1 个还在咨询行业,其余 4 个分别去了房地产公司和施工企业。这种人才流失,正在掏空咨询行业的专业根基。

 

更令人担忧的是 "零基本费" 模式的蔓延 —— 某省重点工程招标中,8 家咨询单位投标报价全部为 "基本费 0 元 + 审减提成 20%"。这种模式下,咨询工程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在 "找问题" 而非 "解决问题" 上,甚至出现 "为审减而审减" 的怪象。我的一位老同事苦笑:"现在不是看谁算得准,而是看谁砍得多,这哪是造价咨询,分明是在玩砍价游戏。"

 

在当前行业生态中,咨询单位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和责任的替罪羊。建设单位不满意成果质量会追责咨询方,施工单位对审核结果不满也会指责咨询方。实际上,很多问题根源不在咨询单位,施工方未提供完整的变更签证资料,咨询方按现有资料审核后,施工方却投诉 "故意核减",最终咨询单位为维持客户关系不得不妥协让步。

 

这种 "夹心饼干" 的处境,导致咨询价值严重偏离职业本源。造价咨询本应是 "控制成本、优化方案、化解争议" 的专业服务,现在却异化为 "算个数、走流程、背黑锅" 的工具。更讽刺的是,当行业出现质量问题时,各方都会说 "是咨询没审出来",却很少有人关注咨询费是否合理、咨询周期是否充足。

 

施工单位的无奈:

咨询单位审核时直接将墙面抹灰厚度从设计图纸明确要求的 20mm 核减为 15mm,理由是 "定额常规厚度"。这种脱离设计文件的主观臆断,让施工方很难接受。更普遍的情况是 "双重标准"—— 当施工方报价高于市场价时,咨询方直接按最低价核减;当报价低于市场价时,又以 "报价不足" 为由不予认可。

 

令人担忧的是施工单位在行业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逐渐弱化。08 清单编制时还有 3 家特级施工企业参与,到 24 清单修订时,16 家编制单位中竟无一家施工企业代表,全部由政府部门、协会和咨询机构组成。施工方作为工程实施的主体,最清楚现场实际情况和工艺难点,却被排除在规则制定之外,这直接导致部分条款脱离实际。以新版清单中 "材料价格风险调整" 条款为例,规定 "承包人承担 5% 以内的价格波动风险",但未考虑不同材料的价格特性 —— 钢材价格可能月波动达 10%,而砂石料甚至可能周波动 15%。这种 "一刀切" 的规定,看似公平实则不合理,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争议

 

现在很多项目招标文件直接写明 "结算审核费由施工方承担",甚至规定 "审减率超过 5% 的部分,施工方需按审减额的 10% 支付违约金"。这种条款相当于把咨询单位的经营风险和执业责任全部压给了施工方。更极端的是某些政府项目,咨询单位的基本审核费为零,完全依赖审减提成。这导致咨询方为追求利润,不得不刻意提高审减率,形成 "不核减就没收益" 的恶性循环。


新干线头条是提供给用户的知识共享平台,新干线头条上的内容均由在平台上注册的用户发布,如您在新干线头条上发现违法或侵权内容,请 【立即反馈】 或拨打我们的投诉专线4000-960-166与我们联系。
4
收藏 1
评论 7
分享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
  • 微信扫一扫
|
反馈
热评
(作者)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   {{replyItem.content}}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暂时没有回复,收到回复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

还有0条回复正在审核中,请稍后回来查看

28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选为热评 (作者)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   {{replyItem.content}}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暂时没有回复,收到回复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

还有0条回复正在审核中,请稍后回来查看

内容推荐
更多资讯

头像

从事造价行业多年,曾任全国前十咨询企业项目负责人和中建头商务经理

已发表205篇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

热门搜索:
热门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