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语,地质勘察本是甲方义务,竟让乙方考虑风险因素

在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与稳定的关键环节,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技术变更极易引发造价争议。本文以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深入剖析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变更导致的造价争议,详细阐述争议产生的原因、解决过程,并提炼主观结论与应对策略,为大型商业建筑项目提供实践参考。

一、案例背景

某商业综合体项目规划宏大,中标金额高达4.8亿元,工期紧锣密鼓,计划在 750日历天内完成从奠基到竣工的全过程,项目于2019年5月正式破土动工。该商业综合体定位为城市商业新地标,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建筑空间的功能性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施工伊始,项目团队便遭遇了严峻挑战,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远超预期,原设计的地基处理方案在实际施工中难以满足工程需求,不得不进行重大技术变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复杂且棘手的造价争议,给项目成本控制与进度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

二、争议焦点

(一)地基处理技术变更的必要性争议

地质条件与设计方案的适配冲突成为争议核心。项目原设计采用常规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200kPa,压缩模量不小于 15MPa。但在施工前期的试夯过程中,施工单位通过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发现,场地内存在3处面积合计约2000㎡的深厚软弱土层(厚度达5-8m),强夯处理后该区域地基承载力仅为140-160kPa,沉降量超出设计限值30%,无法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

施工单位基于检测结果提出系统性加固方案:采用PHC管桩(直径500mm,有效桩长25m)结合高压旋喷桩(直径600mm,间距1.2m)进行复合地基处理,桩端进入稳定卵石层不少于1.5m。技术论证显示,新方案可使地基承载力提升至250kPa以上,沉降量控制在50mm以内,能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结构安全需求。施工单位强调,该变更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中对高压缩性土地基的处理要求。

建设单位对此提出三点质疑:一是认为施工单位投标前地质勘察存在疏漏,未充分揭示软弱土层分布特征,投标报价应考虑地基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二是主张通过调整强夯能级(从3000kN・m 提高至 4000kN・m)并增加碎石垫层厚度(从500mm 增至800mm)的优化方案,预估增加费用800万元;三是质疑新方案的经济性,认为过度设计导致成本虚高。双方争议焦点集中在地质风险责任划分与技术方案的必要性选择上。

(二)变更后的造价争议

施工单位提交的成本核算明细显示,新方案较原设计产生显著增量成本:

材料成本PHC 管桩(含桩尖)单价180元/m,合计用量6万延米,增加成本 1080万元;高压旋喷桩水泥用量400kg/m,单价600元/m,增加成本360万元;复合地基褥垫层材料增加80万元,三项合计1520万元。

人工与机械成本:管桩施工需专业静压桩机(每日租赁费1.2 万元),人工班组单价提高30%,增加成本520万元;高压旋喷桩施工设备增加投入280万元,两项合计800万元。

措施费用:为配合桩基施工,需增加基坑支护临时加固、降水措施等费用 300 万元。

总价构成:总增加造价为1520+800+300=2620万元(含不可预见费20万元)。

建设单位委托的造价咨询公司出具异议报告,通过三项核减提出修正:

1、材料价格核减PHC 管桩通过集中采购可降低至165元 /m(核减90万元),高压旋喷桩水泥用量可优化至360kg/m(核减 72 万元);

2、机械效率核减:施工单位申报的桩机利用率仅为60%,按行业平均80%效率核算,机械费用应核减120万元;

3、措施费优化:临时加固方案存在过度防护,核减50万元。

经调整后,建设单位认可的合理增量成本为2200万元,与施工单位主张的2620 万元形成420万元价差,争议点集中在材料采购渠道、施工效率认定及措施费必要性三个维度。

三、争议解决过程

(一)引入权威地质勘察与工程技术专家团队

为打破变更必要性僵局,双方共同委托省级勘察设计大师领衔的专家团队开展专项技术评估,评估过程采用 "现场复核 + 数值模拟" 的科学方法:

地质补勘验证:专家团队采用钻孔灌注桩取芯(累计进尺300m)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确认软弱土层实际分布范围比原勘察报告扩大30%,且存在局部泥炭质土夹层(天然含水量达65%),进一步证实强夯方案的局限性。

方案对比试验:选取 500㎡试验区进行平行施工,优化强夯方案处理后30天的地基承载力为170kPa,而 PHC 管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达260kPa,差异显著。

数值模拟分析:通过 Plaxis 3D 软件进行沉降预测,强夯方案10年累计沉降量达120mm,超出规范限值;桩基础方案沉降量仅45mm,满足设计要求。

专家团队最终出具的技术论证报告明确建议:必须采用桩基础结合地基加固方案,但可优化桩型配置 —— 核心商业区采用原方案,附属商业区可采用直径 400mm的PHC 管桩,减少桩长5m。该报告既肯定了技术变更的必要性,又通过分区优化控制了成本增幅,为双方协商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造价专家组织三轮协商谈判

在技术方案明确后,造价专家主导建立 "数据比对 + 责任划分" 的谈判框架,历经三轮磋商达成共识:

1、聚焦材料价格争议:专家团队调取长三角地区同类项目近期采购数据,证实 PHC 管桩批量采购均价为170元/m,施工单位同意以此为基准核减60万元;高压旋喷桩水泥用量按380kg/m 结算,核减36万元。

2、解决机械效率争议:通过核查施工日志和设备GPS定位数据,确认桩机实际利用率为70%,较施工单位申报提高10%,机械费用核减80万元;同时明确措施费按 270万元结算(核减 30 万元)。

3、厘清责任分担:专家指出原勘察报告存在瑕疵,建设单位承担30% 责任;施工单位试夯检测不及时,承担20%责任。最终确定总增加造价2250万元,其中建设单位承担1575万元,施工单位承担675万元。

谈判过程中还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管桩价格波动超过±5% 时可按实调整,桩基检测费用由双方平摊,确保造价核算的公正性和灵活性。

新干线头条是提供给用户的知识共享平台,新干线头条上的内容均由在平台上注册的用户发布,如您在新干线头条上发现违法或侵权内容,请 【立即反馈】 或拨打我们的投诉专线4000-960-166与我们联系。
13
收藏 2
评论 2
分享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
  • 微信扫一扫
|
反馈
热评
(作者)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   {{replyItem.content}}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暂时没有回复,收到回复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

还有0条回复正在审核中,请稍后回来查看

28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选为热评 (作者)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   {{replyItem.content}}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
暂时没有回复,收到回复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

还有0条回复正在审核中,请稍后回来查看

内容推荐
更多资讯

头像

造价领域,智创未来。

已发表60篇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

热门搜索:
热门问题
Baidu
map